14
求学之路:从懵懂结缘到实践觉醒的冶金探索
2007年9月,带着懵懂与无奈,我踏入昆明理工大学的校门。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随意勾选,让我与冶金工程专业 “意外结缘”,未曾想,这个略显仓促的决定,竟成了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初入校园,我对冶金的认知仅停留在 “打铁”的粗浅印象,直到第一次专业认知实习,在轰鸣的冶炼车间里,亲眼目睹赤红色的铜水从熔炉中倾泻而出,铅锌矿石在高温下熔化为液态金属,这震撼的场景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,让我对冶金行业有了初步认知。
随着学习的深入,大三那年我有幸加入教授的课题组,参与湿法炼锌除杂新工艺课题研究。实验室里,我每天重复着配液、加热、过滤、分析的工作。凭借不懈努力,大四时我以专业前五的成绩获得研究生免试入学资格。选择继续留在昆明理工大学深造,不仅因为母校深厚的学术底蕴,更看重云南 “有色金属王国” 的独特优势 —— 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整的产业链,为冶金专业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读研期间,在参与某企业复杂铜锌精矿氧压浸出新工艺开发项目时,我和师兄弟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,无数次调整实验参数、分析数据。当我们终于完成技术开发并通过专家评审时,却在与工程设计院对接中遭遇 “滑铁卢”:实验室的理想状态与工程实际需求存在巨大鸿沟,诸多工程难题难以攻克,项目被迫搁置。这次挫折让我深刻认识到,冶金不仅是科研探索,更是一门必须扎根生产实践的学科,理论成果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,还有漫长的路要走。
初入职场:从技术攻坚到角色转型的跨越
2013年,我顺利进入中国有色工程公司(中国恩菲)实习,恰逢中冶集团在巴布内亚新几内亚红土镍矿中发现大量稀土元素 “钪”。面对国内外尚无成熟提取技术的困境,我在博士前辈的带领下,一头扎进研发工作。从实验室小试的反复摸索,到设备选型的艰难抉择;从搭建中试生产线的日夜操劳,到调试阶段的惊心动魄,团队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改进,最终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包,助力中冶集团建成全球最大的钪原料生产基地。这项成果不仅斩获中冶集团及有色行业技术进步一等奖,更让我深刻体会到 “独行者疾,众行者远” 的真谛。此后,我在恩菲参与了锂、稀土、钒钛、钼、铼、锗等多个金属品种的项目,在技术咨询、新工艺开发、工程咨询与设计等工作中不断成长,完成了从专业人员到项目管理者的蜕变。
新程启航:在中矿资源的技术深耕与战略攻坚
2023年3月,我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挑战,加入中矿资源担任稀有金属研究院(工程研究院前身)副院长,负责集团冶炼板块的技术支持与管理工作。彼时,集团正全力推进资源并购战略,我迅速投身其中,前后主导或参与了13 项技术管理与矿业开发项目,成功推动集团新增铜资源板块、关键金属锗镓资源板块,为集团关键金属资源布局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。
2024年,碳酸锂市场风云突变,供需失衡致使价格持续低位震荡,叠加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生产结构调整,价格一路走低。集团果断调整战略,聚焦锂铜新能源材料领域,同时拓展锗镓等稀有金属赛道。工程研究院围绕这一战略方向,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秉持降本增效与 ESG 可持续发展理念,为集团量身定制兼具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综合解决方案。
板块攻坚(一):铜资源板块的技术奠基与效益提升
在铜资源板块拓展中,我们深入研究国内外铜矿石冶炼技术,结合集团实际需求,筛选出适配性强、经济效益高的冶炼工艺方案。针对不同矿区铜矿石的特性,组织开展技术攻关,提高铜金属回收率,为铜资源板块的稳健发展奠定技术根基。
板块攻坚(二):锗镓资源板块的全流程开发与价值挖掘
在关键金属锗镓资源板块建设上,我主导了资源综合利用回收技术开发的全流程工作。在纳米比亚楚梅布冶炼厂项目中,精准评估冶炼渣中锗资源的开发价值,经过反复论证与技术方案优化,为集团成功并购该项目提供核心技术支撑。随后,针对尾渣资源综合利用难题,牵头开展有价金属回收研究,创新性提出一套高效回收工艺,预计每年可提升项目收益 5000 万元。为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,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考察行业头部企业,同步推进环评审批工作,为项目落地争取宝贵时间窗口。
板块攻坚(三):铯金属板块的资源保障与成本优化
工程研究院联合中矿新材彭秋华团队,对加拿大 Tanco 矿山东尾矿展开技术攻关,历时数月研发出高效提铯工艺,新增 1 万吨铯金属可利用资源,相当于全球近 10 年需求总量。从项目选址研究、技术经济分析,到可行性报告编制,我全程深度参与,精准测算各项指标,间接为集团节省1000万美元/年运营成本。同时,积极配合楚梅布冶炼厂与纳米比亚政府机构沟通协调,推动楚梅布冶炼厂成功获取东尾矿进口税号,为低品位铯资源开发提供另一种选择,有力保障集团铯资源供应链安全。
回顾这段求学与工作的历程,我在一次次挑战中完成蜕变。从校园里对冶金的懵懂认知,到职场上主导重大项目,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收获。我深刻体会到,冶金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,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,敢于直面理论与现实的差距。团队协作的力量至关重要,一个人的智慧有限,唯有凝聚集体的力量,才能攻克技术难关。希望与同事们共勉:在工作中永葆求知的热情,勇于突破舒适区,将个人成长融入团队与企业发展之中,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接每一次挑战,共同书写属于我们中矿人的精彩篇章。